http://zhongwen.ft.com/cms/s/f8d60b8c-c0ac-11d9-a3da-00000e2511c8,ch=FTChina.html
行挖角的季节又到了
作者:戴维•威尔斯(David Wells)、戴维•怀顿(David Wighton)
2005年05月9日 星期一
在以关系网构成的投资银行界,那些野心勃勃的(和受到挫折的)人都在等待猎头的电话。一年一度的“挖人”季节又到了。
华尔街的一位赔偿咨询顾问艾伦•约翰逊(Alan Johnson)说:“就在每年的四、五和六月,奖金也付过了,猎头开始出动。”
于是,莱赫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上周五宣布,它聘用了来自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威廉•维里克(William Vereker)。维里克先生得到了一个很花哨的头衔:总经理兼全球能源联合经理及欧洲自然资源主管。另外,他还帮助其在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两名同事Jean Philippe Favre 和Tam Nguyen找到了职位。
在华尔街,摩根士丹利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它的竞争对手经常对其雇员虎视眈眈。不过,随着6周前该公司管理层人员之间的公开战役打响之后,猎头也加大了其行动的力度。
法商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于星期五宣布,它已经聘用艾琳•罗德里格斯(Irene Rodriguez)加盟债务资本市场,聘用罗纳德•温迪西(Ronald Windisch)担任其新成立的地区金融集团老总。不过,虽然摩根士丹利受到外界最多的关注,但有此遭遇的,也不止它一家。
许多投资银行由于去年的赢利打破或接近纪录而现金充沛,因此,它们迫切希望对人才进行投资。即使那些表现欠佳的银行,也想在竞争对手主导的业务领域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各家对冲基金也在寻找交易员和分析家。
此外,包括瓦乔维亚(Wachovia)、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和汇丰银行( HSBC)在内的零售业银行也迫切希望扩展其投资银行业务。这些机构经常向他们的潜在雇员许诺会提供多年保障薪酬组合,比其现有的薪酬水平高出一倍多。
莱赫曼兄弟公司也在招兵买马,以实现今年其雇员人数增长10%的目标。近年来,这家投资银行已经扩展了多条业务线,在招募员工方面几乎毫不费力。莱赫曼的一位高级主管说:“在吸引顶尖人才方面,我们从来没有处于像现在这样的有利地位。”
作为向对冲基金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和瑞士银行(UBS)也在寻找商品交易员和首席经纪人。为了发展其美国的现金股票业务,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雇用了摩根士丹利的8名交易员。随着并购活动日盛,拥有良好企业关系的银行家也日渐紧俏。
据一位资深管理人员透露,在拿固定薪水的员工里面,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非常少见,但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争夺却异常激烈。除了摩根士丹利,提供固定收入的猎头还把目标瞄准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
投资银行之间经常相互挖角。Sanford C. Bernstein股票分析师布拉德•欣茨(Brad Hintz)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华尔街,员工年平均流动率为15%,因此,它需要不停地雇人。”但是,当前进行的雇佣风潮颇为急迫,因为华尔街的赢利机器似乎正在减速。
华尔街一家主要银行的股本市场负责人指出,有些机构开出的薪酬组合显得有些过头。“许多招募行为中开出的价格都不当。”他指出,开出优厚条件的经理们现在要面对2005年下半年境况不佳的局面,资金将会吃紧。
对德意志银行挖走了摩根士丹利公司美国现金证券交易业务经理Robert Karofsky及其团队的做法,各家竞争对手都颇为惊讶。而瓦乔维亚银行挖走摩根大通美国股本市场联合经理Quinten Stevens的举动,也令一些人颇为诧异。
德意志银行和瓦乔维亚银行都曾成功地拓展了多条业务线,但评论家对其打入竞争残酷的美国证券市场提出了质疑。某对手银行的一位高管表示:“我认为他们不能开创足够的业务来负担这么庞大的资金支出。”
美国银行和瓦乔维亚银行是两家挖人最厉害的银行。作为零售业银行,其个人用户业务使其现金充盈,它们不惜重金打入原本由华尔街控制的业务领域。
4月末,瓦乔维亚银行聘用了小型投资银行Gleacher Partners的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el)担任兼并部主管。今年,美国银行为其投资银行业务投资6.75亿美元(3.57亿英镑),并聘用从莱赫曼兄弟公司挖来的J.P. Marra负责财政与代理交易业务。最近离开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的安德鲁•贝德纳(Andrew Bednar),不久将出任美国银行美国并购部门的经理。
这些猎头行动会帮助排名较低的投资银行扩大其市场份额。但是,正如欣茨先生所言:“几乎没有银行家能够真正做到呼风唤雨,并长时间地对市场份额施加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