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虽然流芳九州四海,但是追根溯源,她是扬州的歌、扬州的花。
从文献记载来看,扬州毫无疑问是最早传唱《茉莉花》的城市。清人钱德苍于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63-1774)编纂的《缀白裘》一书,汇集了当时扬州舞台流行的大量地方戏剧目。其中在《花鼓》一剧中,明确标出使用《仙花调》(即《鲜花调》),其实也就是民歌《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又称为《鲜花调》呢?原来,这首歌本来有几段唱词,前面两段唱词是:
(一)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二)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她。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现在流行的《茉莉花》,其实就是第二段唱词的衍变。按照约定俗成,民歌通常以首句唱词作为题目。因为当初歌词第一段首句是“好一朵鲜花”,故历史上被称为《鲜花调》;后来因为第二段歌词更为流行,首句是“好一朵茉莉花”,题目自然就成了《茉莉花》。就音乐的基本旋律而言,《鲜花调》和《茉莉花》实际上是“同一首歌”。根据《缀白裘》所载,《鲜花调》一曲在乾隆年间已经融入戏剧,传唱扬州。据此可以推断,她作为原生态的民歌,在扬州的流传理应更早,因为民歌是戏剧音乐的源头活水。
数百年来,《茉莉花》民歌一直传唱于扬州人之中。她所歌颂的是茉莉花的纯洁与芬芳,表现的是扬州人对美好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几百年来,她的旋律一直水乳交融于扬州的民歌、清曲和扬剧等不同艺术形式之中。像扬州这样,无论在民歌、曲艺还是戏剧的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茉莉花》的音调和韵味,这是《茉莉花》飘香的其他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这也雄辩地证明,扬州是《茉莉花》产生、流行和繁盛的肥沃土壤和真正故乡。
艺术源于生活。说《茉莉花》是扬州的歌、扬州的花,还因为扬州人对于茉莉花有特殊的爱。早在明人郝璧所作的《广陵竹枝词》里,就特别提到,当时扬州姑娘最喜欢的花是“紫薇白茉建兰香”。在清代,每到夏日,扬州街巷到处有卖花姑娘叫卖茉莉,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中的诗句“茯苓糕卖午茶风,茉莉花篮走市中”,就是写的此景。扬州姑娘喜欢把茉莉花插在鬓发之间,打扮自己。臧谷《续扬州竹枝词》中有“茉莉花浓插满头,苏妆新样黑于油”之句,生动地描画出了当年扬州的风俗图。扬州人不仅平日如此,郊游时更是如此。张维桢《观音香竹枝词》写扬州妇女到观音山进香,其装扮是:“松围雪腕梗黄金,茉莉花香透素襟。好趁观音香火夜,画船接个赛观音!”茉莉花竟然使得扬州女性显得像神仙一般的美丽。芬芳洁白的茉莉花也是扬州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使。醉月亭生《维扬竹枝词》中有一首《赠鲜花》咏道:“钗头花朵赠檀郎,茉莉携归袖底藏。待到五更残梦觉,枕边犹袭夜来香。”诗中就是写古代扬州青年以茉莉花传达爱情。
因为扬州人对茉莉花的钟爱,扬州历来有专门栽培和销售茉莉花的花园。近人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卷中云:
江都(扬州)南门外,花院二三,莳茉莉、珠兰、白兰、香橼花之属。专为贩户采买,制成花表等品,转售平康乐户,及闺阁媛秀,几四时无间。或穿花茶、供碟、花篮,制为三星桌围等物,以备礼品。
扬州风俗,把茉莉花制成花茶、花盘、花篮等,当作礼品,四季常备。
可以说,纯洁、优雅、清丽、芳香的茉莉花,是扬州人倾诉心曲、寄托情愫的崇高信物,也是扬州城向往幸福、追求美满的浪漫象征!而《茉莉花》民歌,以优美的音乐语言完满地表达了这一切。唱起了《茉莉花》,会使我们净化心灵,热爱故乡,呵护自然,憧憬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