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与人生(随笔)
从爬和飞到推车与坐车的乱想
从我所写随笔的结构来看,现在本应该讨论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的素质第三部分,但我检讨了一下,觉得这样说下去内容很多,还很难说清楚。就算自以为说清楚了,也对大家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我自己也不认为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什么独到之处。所谓拾人牙慧者,此之谓也。
我开始写的时侯,我定了一个结构。想循着从企业成立到成长到衰亡这条线索来写。后来为了这条线的丰富和完善,难免就要做些画蛇添足的事。这两天很好地反省了一下,觉得没有必要在乎什么结构等等关于谋篇的要求。我的文章本不是以文采见长的,刻意求工,反为不美。我想还是本我原意,天马行空而为之。有所得君之幸也,不得君之撼也。而我只将自己在此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思的一些感想,以我感觉开心的方式抛了出来,砸到谁就是谁。写者快乐,读者随心,岂不快哉?
我以前听别人对我说,读名伟人(成功人士)的传记,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以学着他们的方式做人做事。当时我也深以为然,后来时间长了,发现也不全对。
首先我对所谓伟人(成功人士)故事的真实性有了怀疑。因为写这个故事的人因为很多的原因会有取舍,我们得到的就是他认为可以给我们或应该给我们的东西。就算是名人自己写的,也有个可讲不可讲的问题,最后我们真能见到的,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或称为粉饰过的)。
第二,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伟人(成功人士)做人的方法与原则,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但真的开始模仿起来又很是别扭。由于社会地位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做事的方法相同时得到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伟人(成功人士)的品德被我们简单地克隆一下只会成为傻子的特征。
这种情况还经常发生,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学习伟人(成功人士)做人的方法呢?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不多,能做好的更少。
第三,从做事的角度来看。伟人(或成功人士)所成就的事业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他的成就越大,所需要的特定条件就越多。如比尔盖茨或李嘉诚这样的成功人士,从人类社会建立之初到现在又有多少?我们看他们的成长故事,模仿他们的做事方法,又有何益处呢?
我也幻想过自己最好能和他们一样,但通过学习他们的传记故事就能达成这样的愿望,再傻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我从想学习他们的做法到只是将他们的经历理解为传奇故事,用了很长的时间。
在我真正要开始创业的时侯,我就知道那天方夜谭般的故事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因为他们是用翅膀飞的,我是在地上爬的。他们说的是怎样飞,而我发现自己还没有翅膀。
我不知道读到我这篇东西的人有多少个是用翅膀飞的,我想应该很少很少。但幻想自己将会马上长出翅膀的人一定不少,因为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
真实的世界里象我一样从学爬开始的人,永远是多数,但我们所看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教给我们的却是飞翔的技巧。
在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多想有人来教我爬的技术啊,可是没有。到现在我不用爬了,可以走了。但我发现满世界的书教的还是飞的,连教人走的技巧的书都很少,更别说教人爬了。深入地想想,原来我们觉得爬得不潇洒,不够酷。很少有人想学这个的,所以就没了市场。没有市场才不能生存,但我们真的都会爬了么?
我是爬过来的,我所说的就是关于爬的故事。在爬的过程中,我们没有风度可言,也无法爬得潇洒。直到现在能到处乱走了,也只能是偶尔地装一下酷。
如果你把创业理解为只有飞行这一种存在,你看我们的各种爬法就会觉得非常地难看,甚至是惨不忍睹。但我却认为这个起点最低,最有利于我们操作。在我们为自己如何开始创业而没有头绪的时候,我们可曾看看自己的脚下,或许这条路真是从此开始的。
在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将企业作过很多的比喻。我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情形下将企业比成个车子的。
好象当时企业很小,要向前的发展,就要搞清楚推动力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小企业的的发展动力有时很单纯,还用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说法。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经营小厂的情况。当时很多企业都是这样,作为企业主自己不在其中拼命用力的话,企业就象一部没有推动力的车子。
如果停在平地上,它就会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停在下坡路上,它会依靠惯性滑行一段路;如果停在上坡路上呢?这就不用说了。
而企业发展的路大多都是上坡路。因为我们不就是想让自己的地位提高么?不上坡是不行的。
很多人对企业的幼儿期认识不足。我有一种体会,一个企业不管你的投入多少,规模的大小,都会有一个幼儿期的。这个时期的长短没有一定之规,但也避免不了。企业规模大小不同只是这个企业新生儿的个头大小不同,相信我们都不会因为它的个头大就认为它成熟吧?至与这企业的成熟快慢,又是由另外的因素决定的。
在企业的幼儿期,企业必须自己“带”。这也是加强企业和自己的感情的必须过程。在这可能很多人都能理解自己对企业的感情,但无法理解企业对自己的感情,因为这种说法很少有人这么提。我自己认为这是有的,企业对企业主的感情也是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相一致。当然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待企业,这份情感也是会变化的。
我把在企业发展的幼儿期企业主凡事亲力亲为的过程,简单地理解为推车的过程。这个时候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发端于企业主的命令。
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需要企业主去管理。这时的管理没有什么太多的规律可循,很多时侯大家的工作的内容和进度,都是由企业主即时拍板。今天谁干点什么或怎么干都要等你来决定。
因为企业的运作在这段时间的变数很大,不是用计划可以将变化概括完的。由于对资源的渴求,浪费资源是绝对不可取的。
这时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做事,一定不要以为自己做完自己的份内工作就算好了。在老板的眼里,你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就是他给你的工作量安排少了。手下人完成工作后的休息,就是老板眼里的资源浪费。
在这个过程里的人,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是很辛苦的。老板是发动机,正以自己最大的转速在全速运转,其他的员工就是绑在这驾车上,拼命地维持着这车的完整和前行。
作为这个时期的老板他的愿望是什么?
我觉得他就象开车打不着火的司机,想用推发动的方式点火,他使劲地想将车推到一定的速度,然后他好跳上去。
在我们的心目中老板是应该坐在车里掌握方向盘的,由他来掌握企业的方向和未来。但什么时候他才可以跳上车呢?有时速度不够,人跳上去了,车也停了下来,还得从头来过。
对经营企业来说,虽然这个时候的情况有点象推车,但如果这车真停下来了后果可比重新推车严重多了。
对于怎么把握上车的时间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也没有总结出什么好东西。我也象很多人一样,怕重新推车。于是我就拼命地推,让它高速再高速,最后差点自己没有跳上去。
当然也有很多怕累的,老早就跳上去了。现在那车还停着动不了。
在这里我也不能不说一下晚跳上车的害处。
我认为并不是越晚跳上车就说明你越勤劳,或越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我以前曾这样想过,后来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拉(推)车的力量和掌握方向的配合很重要,这也是掌握上车时间的重要性所在。
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企业主(管理者)工作内容的改变,还不仅仅是所谓方向掌握的的问题,这也是内部管理的重心转移的问题,也同时牵涉到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管理分工升级的问题。
在讨论企业的这个发展过程时,我也曾将这个转变比喻为用手抓饭到用筷子吃饭的转变。现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同一个阶段的事情,大家可能会看出点新东西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