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MC介绍大千世界 [复制链接]

11#
chapter 5 ,《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34厘米,宽25厘米。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画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著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我曾在北京某大学听过一次关于介绍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讲座,主讲人在提到此画时一带而过,连画的名称都没说,而只用“那幅著名的人体结构图”。我当时听了好笑:既然是“著名”的,又为何不说出它的名称呢?

  这些文字能为笔者所知,得益于美国作家丹·布朗,因为他在《达·芬奇密码》里提到了这幅名画,英国《现象》杂志主编西蒙·考克斯在他的《破译〈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对画中的文字作了摘录。中国社会出版社引进此书时,这些文字又被翻译成了中文。这些文字颇为有趣,现抄录如下:

  ……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关于建筑的作品中谈到,人体的自然尺寸是按如下原则分配的:4指为一掌,4掌为一尺,6掌为一腕尺,4腕尺为一人的身高。这种丈量方式可以用到建筑中去。假如你伸开双腿、抬高你的胳膊直到中指与你的头顶等高,你会发现,你张开的四肢以肚脐为中心,而你双腿间的空间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人从发根到下巴颏的长度等于他身高的十分之一;从胸部顶端到头顶的距离是人身高的六分之一,从乳头到头顶的距离等于双肩的宽度,并且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肘到腋窝的长度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从肘关节到手指尖的长度是人身高的五分之一。生殖器的起始点是人身体的中分点。从脚底板到膝盖下的距离与生殖器起始点到膝盖下的距离相等,都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下巴颏到鼻子和从发根到眉毛的距离都与耳朵的长度相等,并且都是面部长度的三分之一……   从画面到注解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维特鲁威人》是一幅人体结构示意图,是达·芬奇通过绘画对几何学和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美妙与神奇的一种歌颂。除此之外,看不出别的用意。而在《达·芬奇密码》中,罗伯特·兰登回避了文字注解和构图细节,以宗教符号学专家的身份对此画作了另一种解释:圆圈是一个女性保护符号,它围在裸体男人的躯体周围,是为彰显女性的伟大,以此反驳基督教会对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污蔑。

  对于画作整体而言,这一解释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对于小说情节而言却有它的合理性。索尼埃摆出《维特鲁威人》的样子,就是为了说明他和达·芬奇、郇山隐修会以及神圣女性的联系,为最终揭示他的家族与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血缘关系作铺垫。

  不论小说家怎样借图发挥,也不论画家是否在画中隐藏了别的密码,但有一点是不容争辨的,那就是,《维特鲁威人》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关于人体自身的密码。
TOP
12#
chapter 6 法国人破解了金字塔的建造之迷??

3月30日,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在巴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揭开了埃及胡夫金字塔建造之谜。乌丹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建造金字塔时运送材料的通道建在金字塔内部。而此前关于胡夫金字塔建造顺序的两个理论都认为运送石材的土坡建在金字塔外侧。图为乌丹利用三维技术制作的解释其胡夫金字塔建造新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图。 新华社

法国一名建筑师30日发表声明称他发现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的建筑奥秘。他透露,那座巨大无比的“锥状体”没有动用铁器或滑轮等工具,而是“由内向外建出来的”。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金字塔,故又称大金字塔。它迄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但其建构方法始终是古今一大疑团。法国建筑师乌丹经过8年研究,认为古埃及人是用砖石在大金字塔地基深处砌斜坡,构成一条内部螺旋隧道,再慢慢建成金字塔。

据香港媒体报道,乌丹曾利用精密计算机软件,重组金字塔的巨型石灰石和花岗岩块怎样堆栈起来的立体仿真图,探索出建造金字塔背后的原理。

根据他的理论,建造金字塔的起始阶段使用了一条由地基上延43米高的传统外置斜坡,完成时,它便是整座金字塔的主体部分。接着工人便开始修建内置螺旋状斜坡,“它像一条有盖的隧道,但在金字塔的4个角落开天窗,让石块能被转动”,而8至10名工人就慢慢将每件1吨重的石移上去。石块最终被“循环”堆栈到法老墓室上方。当金字塔大体完成,露天的角位便被填堵,构成金字塔的一部分。

乌丹相信,那些建筑用的隧道仍保存至今。

胡夫金字塔的修建过程花费了30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用工达10万,总共用了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在那个机械不发达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TOP
13#
chapter 7  PC一族不可不知的鼠标进化史

  世界上第一款鼠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了漫长的近60年演化,它们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么在这期间究竟出现过多少值得纪念的鼠标,相信很多人都不很了解,今天就把这些鼠标中的佼佼者列出来,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这款鼠标由Douglas Engelbart和Bill English在1964年发明,当时为它取名叫“Bug”。它的外观看上去非常厚重,相信手感一定不好,但是它的出现代替了键盘繁琐的操作,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鼠标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这个是一张Engelbart手拿他鼠标的照片,从侧面看非常笨重,木制的外壳很容易坏掉,而且手感一定很不爽。

这张是从底部观看这种60年代发明的机械鼠标,我们可以看到它两轴的设计,这种滚动设计逐渐演化成了我们用过的机械鼠标,看上去非常陌生但是又很亲切。
1.jpg (, 下载次数:156)

(2007/6/13 10:47:32 上传)

EXIF信息

1.jpg

2.jpg (, 下载次数:173)

(2007/6/13 10:47:32 上传)

EXIF信息

2.jpg

3.jpg (, 下载次数:165)

(2007/6/13 10:48:06 上传)

EXIF信息

3.jpg

TOP
14#
从左下方的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机械鼠的内部构造:两个垂直的滚轮带有两个传动装置,分别实现操作X轴和Y轴的移动。这种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取得了专利。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它的使用情况:当你想要移动X轴,就需要把Y轴的滚轮抬起来,然后左右移动,反之亦然。
4.jpg (, 下载次数:174)

(2007/6/13 10:49:17 上传)

EXIF信息

4.jpg

TOP
15#
古老的机械鼠标同现在的相比,有着共同的缺点:都容易因为灰尘和手中出汗而变得有时失灵,所以要经常保持它们的清洁。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光电鼠标的诞生,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早期的光电鼠标要求配套制作非常严格的鼠标垫,而且直到价格低廉、功能强大的微处理器内置到鼠标中,它的灵活性、精准度等问题才真正的解决。如果你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光电鼠遇到透明、反光的界面就无法使用,那么你可以翻阅资料,看看以前人们使用光电鼠时有多么痛苦,你就不会再挑三拣四。
5.jpg (, 下载次数:164)

(2007/6/13 10:51:59 上传)

EXIF信息

5.jpg

TOP
16#
苹果为自己的pre-Macintosh配备的Lisa’s mouse,至今我们还能在现代鼠标中找到这款鼠标的摁键设计的影子。
7.jpg (, 下载次数:158)

(2007/6/13 10:52:43 上传)

EXIF信息

7.jpg

TOP
17#
惠普公司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鼠标设计而闻名于世,但是它在上世纪80年代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鼠标无疑走来了时代的前方,而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
8.jpg (, 下载次数:168)

(2007/6/13 10:53:22 上传)

EXIF信息

8.jpg

TOP
18#
罗技的创作能力无需多言,它一向因为自己独特和公开的产品设计而受人瞩目,这款上世纪90年代的罗技鼠标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除了它在当时独特的三摁键设计之外,逐款鼠标的外壳是全部透明的,在当时看来,把电子装置内部元件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使用被认为是疯狂的。(现在不是吗?)
9.jpg (, 下载次数:156)

(2007/6/13 10:53:55 上传)

EXIF信息

9.jpg

TOP
19#
某个时期,拥有苹果G3的人被很多人羡慕着,因为他们的鼠标被做成独一无二的水滴状,摁键只有一个,外观超级简洁,经典,估计在当时看到这款鼠标的人就联想到两个字:品味。

若干年后,苹果又推出了一款设计独特的鼠标,它带有一个可感觉摁键的滚轮,外观无可挑剔。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抛开传统的鼠标使用习惯简直是一种灾难,所以对于这种鼠标的设计,世人褒贬不一。
10.jpg (, 下载次数:165)

(2007/6/13 10:56:42 上传)

EXIF信息

10.jpg

11.jpg (, 下载次数:167)

(2007/6/13 10:56:42 上传)

EXIF信息

11.jpg

TOP
20#
1982年罗技的设计又让人们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感觉,这个圆头圆脑的白色鼠标前部带有三个黑色摁键,简直怪异到了极点,也可爱到了极点。
12.jpg (, 下载次数:165)

(2007/6/13 10:57:24 上传)

EXIF信息

12.jpg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