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维特鲁威人》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34厘米,宽25厘米。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人们看重这幅画的对称与谐调。许多年以来,这幅画作的基本构图被视为现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和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贴画、鼠标垫和T恤衫。
其实,显示人体的对称美,并不是这幅画作的全部意图。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在人体的轮廓线之外,躯干和四肢上还画有一些切线。这些切线都画在人体的关键部位:躯干的切线分别在膝关节、生殖器根部、胸部(切线与两个乳头相交)和两个肩头之间。在两手平伸的姿势中,分别在两手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也描着切线。这些切线是人体结构的分割线,用以说明人体结构的某些规律性。
在画面上端和下端的空白处,是达·芬奇亲笔写下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是理解这幅画作的关键。然而在过去1000多年中,这些文字一直未引起中国艺术史学家的足够重视,在包括《西方美术史》在内的众多有关西方的艺术著作中,不仅没有提及这些注解文字,而且在刊登此画时对画面上下的文字进行了剪裁,使读者无法看到文字。我曾在北京某大学听过一次关于介绍达·芬奇及其画作的讲座,主讲人在提到此画时一带而过,连画的名称都没说,而只用“那幅著名的人体结构图”。我当时听了好笑:既然是“著名”的,又为何不说出它的名称呢?
这些文字能为笔者所知,得益于美国作家丹·布朗,因为他在《达·芬奇密码》里提到了这幅名画,英国《现象》杂志主编西蒙·考克斯在他的《破译〈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对画中的文字作了摘录。中国社会出版社引进此书时,这些文字又被翻译成了中文。这些文字颇为有趣,现抄录如下:
……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关于建筑的作品中谈到,人体的自然尺寸是按如下原则分配的:4指为一掌,4掌为一尺,6掌为一腕尺,4腕尺为一人的身高。这种丈量方式可以用到建筑中去。假如你伸开双腿、抬高你的胳膊直到中指与你的头顶等高,你会发现,你张开的四肢以肚脐为中心,而你双腿间的空间会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人从发根到下巴颏的长度等于他身高的十分之一;从胸部顶端到头顶的距离是人身高的六分之一,从乳头到头顶的距离等于双肩的宽度,并且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肘到腋窝的长度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从肘关节到手指尖的长度是人身高的五分之一。生殖器的起始点是人身体的中分点。从脚底板到膝盖下的距离与生殖器起始点到膝盖下的距离相等,都是人身高的四分之一。从下巴颏到鼻子和从发根到眉毛的距离都与耳朵的长度相等,并且都是面部长度的三分之一…… 从画面到注解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维特鲁威人》是一幅人体结构示意图,是达·芬奇通过绘画对几何学和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美妙与神奇的一种歌颂。除此之外,看不出别的用意。而在《达·芬奇密码》中,罗伯特·兰登回避了文字注解和构图细节,以宗教符号学专家的身份对此画作了另一种解释:圆圈是一个女性保护符号,它围在裸体男人的躯体周围,是为彰显女性的伟大,以此反驳基督教会对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污蔑。
对于画作整体而言,这一解释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对于小说情节而言却有它的合理性。索尼埃摆出《维特鲁威人》的样子,就是为了说明他和达·芬奇、郇山隐修会以及神圣女性的联系,为最终揭示他的家族与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血缘关系作铺垫。
不论小说家怎样借图发挥,也不论画家是否在画中隐藏了别的密码,但有一点是不容争辨的,那就是,《维特鲁威人》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关于人体自身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