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了残了气囊却完好 大切谁叫你没撞好(图)
--------------------------------------------------------------------------------
〖
http://www.qiche.com.cn 2004/06/11 14:52 来源:中国汽车新网 作者:马晓华 〗
宝马气囊事件刚过去不久,记者在第八届北京国际车展又遇到了切诺基事件,撞了,但是因为撞击力不够,所以气囊没有开,跟宝马的“没有撞准”如出一辙。
“赔了你们,我没法向美国人交代!” 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纪先生。
在6月9日,北京国际车展开展的时刻,众多的人涌向了这块汽车高科技云集的国际展览中心。在大家观看22个国家,1400个汽车企业展示自己雄力的时候,也没有忽略停在国展东门的一辆破旧的大卡车厢里被撞的有点破离的大切。
撞了,残了,气囊完好
2004年2月1日,在京开高速进京方向4.2公里处,发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一辆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生产的BJ2021V8型红色切诺基为躲避一强行并线的小轿车,在与一辆前行的小轿车的左后部碰撞后,正面撞击在高速公路护拦上而翻车。该车遭到严重毁损。车前饰及两个大灯撞掉,内置保险杠严重扭曲,补水器破裂,水箱后移,车大梁被撞部位卷曲,车顶驾驶座上方开裂,驾驶室内仪表盘被震裂。车被撞得面目全非,车内人员严重受伤,乘客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受了重大伤害,至今无法完全恢复,一人脸部留下永久性损伤,几乎毁容。该车受到如此严重的撞击和毁损,可是为保车上人员安全而设计安装的4个安全气囊却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反应,价格将近二十万的数个气囊一个未开。这辆2003年11月份购买的J2021V8型切诺基,是根本就没有气囊?还是控制系统失误?
2月4日,车主来到了北京吉普有限公司销售服务中心,向生产厂家发出问询。该公司的一名接待员负责接待了,并答应次日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去现场,对事故车辆进行检测。
2月5日上午,吉普公司派了石明辉和高先生两位高级技术人员,他们来到事故车前,用眼一看,随即说:“气囊没爆出是因为撞击力不够。”
并用仪器测了一下事故车的电脑控制系统,告诉我们安全气囊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的。车主不解,要求他们指出控制气囊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吉普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石明辉先生围着车转了三圈,又趴在地上将头探入车底,钻出来说:“没找到。”
大切跟吉普没有关系?
令车主惊讶的不再仅仅是气囊没有开,而是惊讶于堂堂吉普公司的技术人员连自己公司生产的车的零件位置都不知道。
难不成自己购买的这辆车忘了安装传感器?疑虑重重的车主,把电话打到了吉普公司,在再三催促并要求吉普公司出具检测报告的情况下,2月9日,吉普公司销售服务中心质检部门的葛先生和石、高两位技术人员终于与车主一起坐下来讨论事故车出现的问题。
葛先生既不向车主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也不问伤者如何,这些似乎只是保险公司的事情,车买出去了,跟企业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美国克莱斯勒的车的质量我们心中是有数的,我们绕开事故车是否有质量问题这一说法,谈实质问题,否则不谈!”车主对葛先生的态度和他谈的所谓的“实质问题”实在搞不懂,这款车明明是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生产的,认为葛先生应该是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的员工,代表的是北京吉普公司,现在怎么就成了葛先生的“我们美国”?作为切诺基的客户,购买吉普公司目前生产的顶级配置车型,在关键时刻,用于保护生命安全的安全气囊没有爆出。双方探讨的就是气囊为什么不开这一与质量息息相关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传感器终于找到了!
无奈之下,从葛先生拿到了没有任何数据表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寥寥一语告知现场检测安全气囊系统工作正常的现场检测报告,并向葛先生要了气囊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图。之后车主自己开始按照葛先生提供的气囊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图在事故车上寻找吉普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寻找到的传感器。按照图纸,仍没找到,因为车主实在不知道传感器的长相,只好再次来到吉普有限公司,并到车间进行实际观察,终于在车上寻找到了传感器。传感器是找到了,但是却吃惊不小,北京吉普公司的技术人员石明辉几经周折终未找到的传感器,就像每个人都长的两只眼睛一样,明明白白、坦坦荡荡的裸露在被撞坏的车前脸上,其中右侧一只已被撞碎。
车主开始糊涂了?是不懂技术还是传感器太隐藏?
为了得到明确的答复,从2月10日起,车主给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销售中心的经理纷纷发了律师函,要求解释安全气囊为何没有开的原因。同时也向克莱斯勒驻京办事处发去了传真以寻求帮助。在此期间,我们多次电话联系,意与吉普公司进行沟通。然而,时过二十几日,杳无音信。我们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当我们对产品质量及其与产品说明中所描绘的安全性能产生质疑时,吉普公司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们愤然。当告知吉普公司我们准备把事故车拉到吉普公司门前讨个说法时,吉普公司销售服务中心公关部的陶先生才以为保护公司市场形象为由,要求我们进行协商。
“赔了你们,我没法向美国人交代!”
3月2日下午,车主再次来到吉普公司销售服务中心,北京吉普公司中心公关部、质检部、售后服务部的陶、葛、王三位先生出面处理这件事情,葛先生依然旧题重现,只谈他认为的而车主始终没有搞明白的所谓的实质问题,而不谈气囊该不该出来的问题,并且已从上次协商中提出的一脚站在吉普公司,一脚站在用户方,吉普公司负60%的责任,用户负40%的责任的说法,升级到吉普公司负70%的责任。我们不明白,这60也罢,70也好的责任是什么?
从谈话中知道,事故发生了一个多月,而吉普公司除了派了石、高二人到现场以外,其余没有一个真正知道车是怎么撞的,人是怎么伤的。他们想当然的判断与实际发生的相差甚远,这一点他们自己也认可。由于对事实了解的出入,我们双方根本没有对话的切入点。一个月,三十天,他们居然如此沉着,连车撞成什么样,伤者因气囊未出被伤在哪都不知道。
3月4日下午,事故车停在了吉普公司的销售服务中心,请他们对车子进行检测。穿着大褂的一男子跳上载有事故车的拖车,三晃两晃又跳下来说:“撞击角度不够”。令人佩服的是技术人员居然在对事故发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用眼就可以确定撞击力和撞击角度。
“原来他们的检测与判断的依据就是靠眼力。”车主愤愤的说。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清晨6点,事故车又一次拉到吉普公司门口,以为这样的话吉普公司会给车主多一点的尊重。路过的群众听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无不感到震惊和愤怒,甚至一些吉普公司内部员工也都纷纷支持车主。在大家齐力的声讨下,在事故车的残骸在吉普公司门口停留了6个小时之后,他们才派人出来交涉,说要和车主“谈”。
“但是他们还是遮遮掩掩,旁顾左右而言他,全套的外交辞令,根本不提气囊的质量问题。我们终于了解到,他们只是在拖,他们想把我们拖的精疲力尽。他们认为,他们是大厂,有钱游人有时间,相持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无以为继,但是我们不会放弃。”
于是车主又联系了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万里行等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的帮助,也联系了各家媒体,寻求舆论的帮助。在质量万里行的支持下,车主得以和吉普公司的高层人员进行对话。然而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同时新闻也迟迟不能见报。
为什么?在4月23日,在质量万里行监督处,在公平对等的谈判桌上,北京吉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纪先生告诉我们:“赔了你们,我没法向美国人交代!”
“他们宁愿花200万来捂媒体的嘴,也不愿意赔1分钱给受害者,甚至连一个公平的说法、一个道歉都没有!”
“我们是普通老百姓,我们只有依靠自己。6月8日,200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的前一天,想必北京吉普公司也会参加此次车展。我们把车的残骸拉到车展现场,不是为了向他们讨什么合理的说法,我们已经不屑于他们的空谈也不再相信他们。我们要向他们表明,我们虽然没有什么实力,但是为了公义,我们一定会和你们抗争到底。”
记者把电话打到了北京吉普公司公共关系经理陶志辉先生那里,得到的答复是:“这件事很简单,气囊系统运行正常,但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撞击标准才能引爆。”
这个条件是什么?陶没有回答,用户该怎么撞才能得到气囊的保护?这个问题谁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