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上) [复制链接]

1#
钱钢 《财经网》 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唐山地震临震未能预报,而轻率地否定“海城预报”在科学史上的价值 编者按   中国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惊世界。时间在一秒一分消逝,争分夺秒搜救被困者的行动还在持续,新的震情监测与次生灾害的预防工作,也在紧张地同步展开。我们现在还无法静下心来回顾与反思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但是,正视并借鉴有关地震、有关救灾的一页页历史,对我们在接下来时刻规避新的灾难、增加更多成功的机会,将不无裨益。   钱钢先生所著《唐山大地震》中,详细描述了1976年7月那次人类浩劫的悲痛时刻,也记录了长达几个月的抢险救灾中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今天读来仍有特殊的意义。征得作者授权同意,《财经网》陆续刊出其中的部分章节。
分享 转发
You fool me,
we can't get fooled again.
TOP
2#

回复: 【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上)

如果人们发现,在唐山地震一两年前,甚至早在邢台地震之后,有关地震的许多文件中便已多次提到过“唐山”这个地名,那么,对国家地震局的简单的怨愤,也许会变成深沉的疑问:中国的地震预报在世界上并不落后,那么最终未能预报“7·28”大震的症结何在?   也许一切都应追溯到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标志着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一个“高潮幕”的开始。此前的一二十年间,除人烟稀少的西藏察隅在一九五○年八月十五日发生过一次八点五级地震和西藏当雄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发生八级地震外,中国大陆,特别是东部,总的说是平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总共只有三位地震科学家:北京鹫峰测震台创办人李善邦先生、当代中国地震学权威傅承义先生和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开拓者顾功叙先生。他们或是搞测震和地球物理研究,或是通过研究地震波来探索地球内部奥秘。那时没有地震预报工作──在平静的日子里,人们会把警铃的职能忽略。五十年代中期,苏联援建二百零五项工程,在选址时需要考察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与长期地震预报有关的烈度鉴定工作于是才开始上马,当时人们的眼睛还只是盯着历史。直到邢台地震发生,人们才被地震的现实危险性惊醒了。   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邢台发生六点八级强烈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一大批从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和大学生赶赴灾区。在前所未见的惨不忍睹的废墟、尸体、鲜血面前,他们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一次未能预报的地震是怎样危及千千万万人,甚至摇撼了一个国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乘坐直升飞机赶到邢台。当他站在一个木箱上,向灾民们发表讲话,勉励他们重建家园、战胜灾害之后,神情严峻地来到科学工作者中间。   周恩来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他交给他们的任务是:“要为保卫大城市、大水库、电力枢纽、铁路干线作出贡献。”   地震预报工作就在邢台匆匆上马。一切都是那样简单幼稚:科学工作者们到各个村子里,广泛搜集地震前兆,从动物异常、有感小震直到井水变化……像寻找仙草神药似的寻找“预报方法”。“方法”二字成了口头禅,连炊事员卖饭时都要问一问:“同志!找到方法了没有?”   三月二十二日,邢台再次发生七点二级强烈地震,四天之后,三月二十六日,奇迹出现了。彷佛冥冥中有个神灵被这群人的虔诚所打动,它竟慷慨地真把大地的秘密透露出来了。在灾区的科学工作者感到有一连串的小震,小车司机报告说在路上压死了乱窜的老鼠……。当小震平静时,人们根据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震密集→平静→大震”,感到有可能发生强余震。晚上八点多钟,收音机又受到奇怪的干扰。科学工作者们下决心发布“预报”。可当时他们连通过什么渠道发布都不知道:是要写报告呢?还是拍电报?他们中的朱传镇抓起电话向上级报告,话没说完,二十三时十九分,六级余震发生了!   不管怎样说,这是中国地震工作者第一次成功的内部试报。它发生在国务院总理发出庄严号召仅仅十八天之后!复杂的科学问题在一瞬间变得那样简单,人们的自信心成百倍地增长。他们觉得邢台的经验太宝贵了,那些“方法”太灵验了。“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他们兴奋地背诵着毛泽东的这条语录,彷佛自己就要踏上自由王国的金色台阶。   真正的辉煌还在九年后的海城。   人们不能不承认中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进展的神速。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地震工作者发布的预报,使得辽宁省南部的一百多万人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仅仅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被七点三级强烈地震击中。在六个市、十个县的震区范围内,城镇房屋毁坏五百零八万平方米,农村民房毁坏八十六点七万间,却仅有一千三百二十八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万分之一点六。   国外认为,成功地预报七级以上大震,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震后,美国、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西德等十多个国家的地震科学专家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成员曾到海城考察。一位美国记者将海城地震的预报称之为“科学的奇迹”。   怎么不“奇”呢?早在海城地震发生前,国家地震局根据小震活动、地壳形变、地磁、海平面等四项异常,并考虑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四五百公里深源地震对华北的影响,以及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气象异常等重要情况,就已将渤海北部列为地震危险区。辽宁省似乎是从从容容地建立群测群防队伍,派人到邢台“学习取经”,演兵布阵,挽弓以待,早准备决战一番。   怎么不“奇”呢?邢台的“方法”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套用到海城。那么多人熟知并能运用从邢台传来的口诀:“小震闹,大震到,小震一多一少要报告。”海城地震前三天,当有感小震频频发生时,大震的紧急报告便纷至沓来!   这是真正的奇迹!大震发生的当天上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向全省,特别是鞍山、营口两市发出做好防震工作的电话通报。下午,海城、营口召开研究对策的防震会议。于是,工厂停产,成千上万人被动员,甚至是被强令撤到滴水成冰的屋外。广场上停满了装着药品和食物的救援车辆。医疗队整装待发。连拖拉机也开出了可能会倒塌的车棚。人们裹着大衣,在寒风里坐着等地震的到来。   这是真正的奇迹!地震发生前半小时,正在一个礼堂里参加军民联欢会的某野战军官兵和地方群众,接到紧急通知,于是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撤出……   中国灾害史上奇特的一幕揭开了。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上,四处回响着“当当”的钟声,有线广播一遍遍发出严厉的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小屋。   营口县地震办公室主任曹显清,一个多次到邢台学习“方法”、对地震预报充满自信和热情、被人称为“曹地办”的小老头,彷佛在念咒似的,看着手表喃喃自语:“小震平静后,时间越长,震级越高。从中午平静到现在已经六个多小时了。七点震,就是七级,八点震,就是八级。”   七点三十六分,七点三级地震发生了!   四面八方,一片尖声呼喊。人们不像在惊呼天灾的可怖,不像在庆幸自己的存活,倒像在欢呼地震工作者的神机妙算。   海城,这是中国地震界的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地震工作者来到海城地震现场,老百姓把他们奉若神明,视为救星。被这次成功的预报保存了生命的成千上万幸运的人们,欢呼着,夹道欢迎这些能够征服自然的英雄。彩旗、鼓乐、美酒……科学家们醉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一一握着地震工作者的手说:“今后能不能争取在二十四小时前预报五级以上地震?”   那时地震工作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从海城辉煌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唐山的黑洞洞的深渊里去。   唐山地震后,有人认为海城的辉煌是报纸吹出来的,七点三级地震的预报,完全是碰运气碰上的。然而,如果人们冷静下来,不去纠缠于报纸宣传那些高八度的赞歌和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而把眼光投向无可增删的历史事实,他们便能作出判断:从海城地震全盘重演了“邢台方式”这一点说,“运气”似乎存在;可是人们能把监视范围缩小到辽南那一小片地区,这根本就不是哪个神仙暗示的结果。短期和临震预报的成功,离不开中期预报的正确。而恰恰是这一点上,中国地震预报科学工作者在数年间作了大量艰苦细致、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   辉煌决不是偶然的。   应当留下这段历史,包括某些极其重要的文献。辉煌是真实的,正如日后的灰暗也是真实的一样。这是科学走过的路。它会告诉人们:对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追踪,是同一部大书的紧密相连的上下篇;区别只在于前者的结局是喜剧,而后者的结局却是悲剧。是同一批活生生的人,先后承受了巨大的欢欣和深重的折磨。   在各种文献上,“渤海”危险区总是和“唐山”危险区相提并论。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河北河间发生六点三级地震,造成的损失并不算大,但是北京和天津明显有感。这是非同小可的警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指示:“要密切注视京津地区地震动向。”并责成有关部门部署北京、天津、唐山、渤海(“京津唐渤”)地区的地震工作,把该区列为重点监视区之一。李四光教授也感到了迫在眉睫的危机。这位伟大的地质力学家的锐敏的眼睛,早就注意到整个新华夏构造体系正在活动。他从东西向构造的活动特点出发,强调要对唐山地区的滦县、迁安一带作些观测。   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八日,渤海又发生七点四级地震。这样,邢台地震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华北北部连续发生了三次大于六级的强震,其发震地点有逐步向北东方向迁移之势。真正的有识之士已经警觉到华北大地进入了不寻常的躁动期。   中国地震界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工作者,瞪大双眼在搜索着可能发生的强震。   有人的搜索方式似乎十分奇特。一九七二年炎夏酷热,北京市地震队科研人员耿庆国在去平谷马坊地震台的路上口渴难忍,向一位老农买西瓜。闲谈中,只听见老农长叹一声道:“俗话说,大旱不过阳历五月十三,可今天都阳历六月十五了,天还未下透雨,唉,今年哪,大旱是旱定喽!”   老农说:“我活了六十七年,还没有赶上像今年这么旱的,这可是个大旱年哟!”听到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已成定局,耿庆国不禁心中一跳:他顿时联想起河北邢台地震和云南通海地震震中区的老乡都反映过震前大旱的说法。他很担心:一九七二年已成定局的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大旱区,是否也是将要发生强震的一种前兆表现?是否意味着会发生危及华北北部、特别是京津地区安全的强震?出自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研究一九七二年大旱与未来几年华北强震活动的关系!   当他在张秀臣协助下搜集到有关气象资料时,他惊呆了:一九七二年,华北及渤海北部大旱区面积达一百一十三万四千平方公里。当时广播里几乎也天天能听到关于“抗旱”的报道,山西的大寨人提出的口号恰恰是:“没见过的大旱,没见过的大干!”   “没见过的大旱”,是否在预示一场没见过的大震呢?耿庆国一头扎入“旱震关系”的研究之中,他翻阅大量的资料,绘制图表,常常彻夜不眠……他的研究得到了马宗晋的坚决支持。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在山西临汾,董铁成主持召开了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耿庆国作了旱震关系报告,提出了他的发现:六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大,则震级大。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他强调指出:华北及渤海北部一九七二年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是一个发生两组七级大地震、甚至可能发生一组八级强震的旱区面积。华北及渤海地区一九七二年大旱,与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八年那两次大旱情形相似。而一九六五年大旱之后,发生了邢台七点二级地震;一九六八年大旱之后,发生了渤海七点四级地震。   一九七四年上半年,另一些地震工作者也通过小震活动、地形变测量、重力测量、水氡观测、地磁和海平面变化等方法,发现华北及渤海地区的若干异常情况。   地震的危险在逼近!   一九七四年五月三十一日,耿庆国在西颐宾馆北馆五单元北京市地震队所在地再次重申中期预报意见:   一九七二年大旱后的一至三年或稍长时间内,在华北及渤海地区,特别是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可能会发生七级以上大地震。   若在一九七五年以后发生地震,则震级可达七点五级至八级左右。   他提出:   一九七二年华北及渤海大旱区的特旱带为:辽南的锦州─岫岩一带、河北唐山地区以及河北山西交界的石家庄─邢台─太原─忻县一带。   对上述特旱带及其附近地区(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六年)发生七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必须认真重视。   耿庆国呼吁:   请有关方面切实加强京津唐张地区和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的抗震防震和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测报工作,特别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波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和沈阳的震级在七级以上,甚至在七点五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几百天之内强震就有到来的可能!!!   在北京市地震办公室主任傅瑞群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一九七四年六月四日,北京市科技局党委常委白介夫、田夫、郑林、潘梁四人用整整一个上午时间,专门听取了耿庆国所作的《关于我国华北及渤海地区一九七二年特大干旱提出的旱震关系中期预报意见的基础依据和分析结论》的汇报。白介夫说:我们科技局党委坚决支持耿庆国的中期预报意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几百天之内,华北及渤海北部的一些地区就有可能发生七级半大地震,这是一桩大事。要立即把旱震关系中期预报意见向国家地震局和胡克实汇报。   一九七四年六月七日至九日,由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主持,国家地震局在一片报警声中召开了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议。会议给国务院的报告称:   会上对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多数人认为:京津一带,渤海北部,晋、冀、豫交界的邯郸、安阳一带,山西临汾盆地、山东临沂一带和黄海中部等地区,今明年内有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内蒙古的包头、五原一带可能发生五级左右地震。   其主要根据是:   京津之间近来小震频繁,地形变测量、重力测量和水氡观测等都显出较集中的异常。   渤海北京有四项较为突出的异常:全县的水平测量前几年变化很缓慢,年变化率仅零点一一毫米,但一九七三年九月以来,累计变化量却达二点五毫米处;大连出现二十二伽马的地磁异常;渤海北部六个潮汐观测站,一九七三年都测出海平面上升十几公分的变化,为十几年来所未有;小震活动也明显增加。   晋南临汾盆地近年出现地震波速异常。晋、冀、豫交界区和黄海中部小震活动都有所增强。鲁南临沂一带一九六八年发生八点五级地震前,外围地区地震活动频繁,近年这个地区周围又开始出现类似情况。   还有一些人根据强震活动规律的历史情况及大区域地震活动的综合研究,并考虑到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四五百公里深源地震对华北的影响,认为华北已积累七至八级地震的能量,加之华北北部近年长期干旱,去年又出现建国以来少有的暖冬、冷春,干湿失调的气象异常,提出华北有发生七级左右强震的危险。但是也有人根据地球转速去年开始变快,和以往在此情况下华北很少发生强震,以及华北强震依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的情况,认为华北近年不会发生大于五点五级地震。   为了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思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接受江苏溧阳和云南昭通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教训,虽然会议对北方一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分析不尽准确,但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切实加强几个危险地区的工作。   会议决定:“加强有关地区的协作。成立京、津、唐、张和渤海地区两个协作组,京、津、唐、张协作组由北京、河北、天津的地震部门、地球物理所、地震地质大队、地震测量队组成,暂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渤海地区协作组由辽宁、天津、山东的地震部门组成,会议决定由辽宁负责。协作组应及时交流情况,大力协同,密切配合。”   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海城地震发生前八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达国发〔1974〕69号文件,将国家地震局的报告转发给京、津、冀、晋、蒙、辽、鲁七省(区、市)。文件称:   作好地震工作是关系到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望你们在搞好批林批孔活动的同时,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地震工作要“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把地震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起来。切实抓好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运动,加强防震抗震工作。   在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下达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华北及渤海地区的大地震活动确实空前地活跃起来,七省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强烈地震的袭击或波及,相继发生了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辽宁海城七点三级地震、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六点三级地震和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北唐山七点八级、滦县七点一级地震。海城七点三级强震和唐山七点八级强震、滦县七点一级强震,恰恰是发生在渤海地区和京津唐张地区这两个协作组的工作范围内。   历史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的巨大功绩是不可抹煞的。   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唐山地震临震未能预报,而轻率地否定“海城预报”在科学史上的价值,如同因为海城地震曾经预报,而把地震工作者围绕唐山地震的预报所作的一切努力一笔勾销一样。从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中,谁都能看出,地震工作者早已把唐山套在他们的瞄准镜内,应当说唐山地震的中期预报是成功的,只是他们在临震预报的决断上最终失败了……■  (作者现任教于香港大学。本文节选自《唐山大地震》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标题为本网编辑所加)
You fool me,
we can't get fooled again.
TOP
3#

回复:【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上)

下集呢>>>很有意义。。。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TOP
4#

【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下)

海城地震后,地震工作者被一个问题困扰:海城7.3级大震是否标志华北地震活动一个“高潮期”的结束 编者按   中国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惊世界。时间在一秒一分消逝,争分夺秒搜救被困者的行动还在持续,新的震情监测与次生灾害的预防工作,也在紧张地同步展开。我们现在还无法静下心来回顾与反思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但是,正视并借鉴有关地震、有关救灾的一页页历史,对我们在接下来时刻规避新的灾难、增加更多成功的机会,将不无裨益。   钱钢先生所著《唐山大地震》中,详细描述了1976年7月那次人类浩劫的悲痛时刻,也记录了长达几个月的抢险救灾中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今天读来仍有特殊的意义。征得作者授权同意,《财经网》陆续刊出其中的部分章节。      海城地震之后,一大批地震工作者欢欣鼓舞的情绪似乎消失得很快。他们几乎全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海城七点三级大震,是否标志着自邢台地震以来华北地震活动的一个“高潮期”的结束呢?   华北。谜一般的华北!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上部已变得破碎不堪,像一件古老的陶器,表面布满了裂纹。无数碎片构成一个地壳,华北地块便是这其中的一片。它的西界为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北界为阴山─燕山构造带,南界为秦岭─大别山构造带,东界在海中。这些构造带附近常有从地幔侵入的超基性火成岩系、复杂的变质岩系和规模巨大的褶皱断裂系统。那里既是构造活动带,又是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带,也是地震的活动带。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三者相对运动的控制下,华北这一块“碎片”常常处于不平静的状态。   但是现在呢?   海城之后,还有没有大震?   观点(1):华北强震依次发生的时间间隔一般较长,华北大地该平静一阵子了。倒是中国西部更值得注意: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四年,已连续发生云南通海、四川炉霍、云南昭通三次七级以上大震。应当更警惕西部的危险性。   观点(2):海城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许多异常现象并未消失,大震的危险性依然存在!   这是一场极为正常的学术争鸣。谁都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谁又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一个旁观者,事先要想为双方轻易地作出裁决是既荒唐又浅薄的。当时谁也不能看穿地壳下的这一切奥秘。斗转星移,即使现在,这些自然科学家有时仍多少像一个占卜者,于一片茫茫之中去掐,去算……   常常,他们就像总在秒针的哒哒声中过日子。   然而,时间,构成这段历史的最客观的时间,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
You fool me,
we can't get fooled again.
TOP
5#

回复: 【重温唐山大地震】预报之谜(下)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距唐山地震半年   国家地震局向国务院上报《关于京、津、唐、渤、张地区一九七六年地震趋势的报告》。   报告称:我局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在北京召开了海城地震科技经验交流和一九七六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会议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地震活动的高潮阶段,估计近一二年内大陆地区有可能发生七级以上的强震。目前有较多异常显示,可能发生较强地震,需要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为:(1)滇西北及川藏交界一带;(2)四川、青海、甘肃交界的四川松潘─茂汶一带和青海的花石峡─都兰、乌兰一带。有发生五至六级地震背景的地区为:(1)京津唐渤张地区;(2)皖北、苏北、鲁东、豫东一带。   会议认为:“京津唐渤张地区今年内仍然存在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但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短期和临震异常。”“从目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的空间分布来看,唐山与朝阳之间和京津之间两个地区尤应加强工作……。”   报告提出急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第一条就是“继续贯彻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的精神”。一九七六年三月三日 ──距唐山地震四个月零二十五天   国家建委召开两市(京津)一省(河北)和国务院各部地震工作会议,介绍了地震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到会作业务报告,解释京津唐渤张地区年内可能发生五到六级地震的预报。他说:“目前还没有出现短期和临震现象,比较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不明确,因此马上动员群众采取临震的具体措施还不是时候,但防震抗震工作一定要抓紧。”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二十二日 ──距唐山地震一百一十三天、九十七天   六月二十二日,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和河北大城先后发生六点三级和四点四级地震。震后,华北地区某些在海城地震后依然存在的异常现象消失。   这两次地震使地震工作者陷入了极大的惶惑。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 ──距唐山地震七十八天   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召开分析预报人员紧急碰头会,分析和林格尔和大城地震后京、津、唐、渤、张地区震情。   不同意见仍在延续。   观点(1):这两次地震使那些令人不安的异常已经“交代”了。海城地震后华北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排除。至少,蕴藏在地壳内的应变能量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得到了释放。有人提出,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中的华北有震的估计可以宣布到期撤销。   观点(2):对京、津、唐、渤、张地区的异常,用内蒙古六点三级地震来解释,方位似乎偏西;用大城四点四级地震解释,震级又似乎太小。并且,他们注意到京、津、唐地区在四月间新出现的“宝坻地电”、“昌黎地磁”、“滦县水氡”、“香河水平”等四项异常。   持以上两种观点者一致认为,目前尚未出现较强地震的临震迹象。倘若近期有震,震级不会太大,约四至五级,地震要注意渤海西部及其沿岸地区。   对于更长时间的趋势,会议决定在八月间另行开会会商。   为准备下次会商,会议从技术方面布置了五项工作,中心精神是要各单位提出对趋势的估计。 一九七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距唐山地震六十天   云南龙陵发生七点四级地震。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主任丁国瑜赶赴地震现场工作。   专业人员又一次感到情况紧迫。几天后,当四川大邑出现一些异常情况时,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奉命风尘仆仆赶赴西南。 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距唐山地震三十七天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刘德富根据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唐山地区出现一九六九年渤海七点四级地震前的类似气象现象。中国东部形势也日益微妙。 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距唐山地震三十二天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黄德瑜根据小地震活动分析,认为渤海西岸有问题。 一九七六年七月五日 ──距唐山地震二十三天   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发现北京地区一周来的气象要素中,出现四项异常:日降水量──六月二十九日突破历年同日降水量的最高值;日平均气温──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四日连续五天突破历年同日平均气温最低值;日最高气温──七月一日和七月四日分别突破历年同日最高气温的最高值;日最低气温──七月三日、四日连续两天突破历年同日最低气温的最低值。只有日平均气压这一项指针还没有出现异常。耿庆国认为,只等低压指标突破,就可能进入临震状态。他立刻赶赴唐山、天津、廊坊收集气象资料。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二日 ──距唐山地震十六天   似乎又是一次“蓄谋”中的戏弄,一次“地震会议”的会址,竟然选在唐山。据国家地震局干部周英志回忆:十二日,出席京、津、唐、渤、张地区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的代表陆续到达唐山。到火车站接站的工作人员,手举“地震会议”的木牌,引起了过往行人的注意。   “怎么?唐山要地震?”人们纷纷询问。   “没的事!我们交流经验……”   同日,国家地震局党的领导小组召开“批邓反右”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批判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会议形成的上报科学院的紧急报告称:“胡克实一贯紧跟刘少奇、邓小平,推行修正主义路线,这次又大刮右倾翻案风,他的问题的性质是正在走的走资派。……鉴于此,已不宜再主持局党的领导小组的工作,应免去领导小组组长的职务,检查交代问题,接受批判。”   在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一伙抢班夺权的滔滔浊浪中,国家地震局也没能成为安定的绿洲。三里河的大楼和中国的无数大楼一样,充满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 ──距唐山地震十五天   北京市地震队已有华祥文提出京、津、唐、渤、张地区地震活动性异常,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和短期气象异常,李宣瑚提出该区水化学氡含量异常,陈克忠和刘惠琳提出京郊大灰厂形变异常,以及其他人提出京、津、唐、渤、张地区地磁场总强度异常、地下水位异常和地电异常,累计七大异常!   当晚,北京市地震队在队长邢景孟的安排下,由业务组组长鲁连勤和副组长张国民出面向北京市科技局党委书记白介夫汇报。白介夫指示:要以临震姿态投入工作,并立即把震情危险性向国家地震局做汇报,听听国家地震局的看法……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四日 ──距唐山地震十四天   北京市地震队发出工作简报第二十九期《关于加强当前京区震情监视的意见》。   简报称:“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应力场正在增加,从今年下半年起,发生五级以上地震的趋势背景正在加强。在当前的地震形势下,为完成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的光荣政治任务,按照(北京市科技局)党委指示,我队全体同志必须紧急动员起来,高度警惕当前地震前兆的发展和变化,用临震的姿态密切注视京区的地震动向。”   同日,国家地震局汪成民接到北京市地震队张国民的电话。张国民汇报了北京队的“七大异常”,并要求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详细汇报。汪成民经请示已从四川回京的梅世蓉副主任和局领导,答复张国民:“要求给一周的时间,以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并派人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一下那里的异常情况,再听取北京队的震情汇报。”听取汇报时间定为七月二十一日。   同日,地震地质大队依据京区各台站地应力突跳异常,提出短期预报意见。 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七日 ──距唐山地震十一天   唐山。“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会场。   刚刚赶到那里的汪成民要求在会上作震情发言,会议主持人查志远因“日程安排较紧”而未同意。汪利用休息时间召集部分代表座谈。他的谈话要点:(1)近来情况较多,大家要注意。我们注意的重点是唐山、滦县一带。(2)目前我们了解到的临震突变异常不多,希望大家提供。   汪成民向代表们散发了三百多份调查表,要求大家填毕寄国家地震局。表格样式为: 省              县(台)     填表日期 地点 手段 条件 76年以来出现过几次突变异常? (时间、幅度、特点及原因分析)   (这些表格,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地震前大都没有收回。地震后一二日,有表陆续寄到。)   七月十七日,北京市地震队分析组地应力组根据地应力手段出现的异常,提出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八宝山、紫荆关断裂带有四级左右地震,北京外围邻近地区有六级左右地震。同日,北京市地震队平谷马坊地震台张秀臣也提出该台观测资料出现短期异常。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距唐山地震七天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未能如期于此日听取北京市地震队震情告急汇报。   张国民打电话给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梅世蓉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还不多,提出待赴唐山了解异常情况的汪成民从唐山返回后再进行会商。时间定在七月二十六日。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距唐山地震六天   汪成民回京。   唐山之行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临震异常,还没有充足的依据发出京、津、唐临震预报。 鉴于国家地震局党组正忙于政治运动,很少过问业务工作,汪成民等人将震情抄出,贴在局长刘英勇办公室门上。   其一:   趋势预报:   1.北京队:   今年下半年,发生大于五级地震的趋势在增加,今后地震活动可能将转移到北京地区,要紧急动员,用临震姿态注意本区地震动向。   2.天津队:   大于五级的背景仍然存在,七月份在天津以东及渤海可能有四至四点五级地震。   3.地球所:   京津附近,似在孕育较大地震,特别是十至十一月,要注意监视。   其二:   短期预报:   1.河北队:七月十五日前后,红山、沧州、德州>四点四级。   2.地震地质大队:七月六日、七月二十日或八月五日前后,集宁─繁峙─张家口或宝坻─乐亭─渤海,五级左右。   3.海洋局情报所:七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张家口─秦皇岛─沧州,三点五级到四点八级。   4.地震测量队:七月二十三日至七月三十一日,京西北(大同至河北、内蒙古、山西交界)或京东南,四点五级左右。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三日 ──距唐山地震五天   北京地区日平均气压九百九十一点九毫巴。这既是自一九五一年以来这一天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也是自一九七六年一月一日以来二百零五天中逐日平均气压的最低值。耿庆国从震例中归纳的“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在北京地区已全部完成。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唐山地震四天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为准备与北京队会商,召开会商准备会。到会者谈及各种异常,梅世蓉副主任听得十分仔细,但会上没有提出结论性意见。大家认为,须待与北京队会商后决定。   同日,北京市地震队也召开会商准备会,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几位专业人员根据各自的监测手段,提出短期预报的看法。   华祥文:七月底八月初,京、津、唐、张地区将发生五级以上地震。   张闵厚:依据磁情指数异常,发震危险点是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两天,将在京、津、怀来、唐、渤、张地区发生四级以上地震……   耿庆国:你如果能把预报震级提到五级以上,我就将敢报包括北京、保定、张家口地区在内的京、津、唐、渤、张地区马上会发生六级以上地震,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九日之前!   李宣瑚:七月底八月初,将在京、津、唐、渤、张地区发生五级以上地震。   业务组副组长张国民最后说:由于我队掌握各种异常情况都已及时报告国家地震局,正式的预报意见,可在两家会商后再定。   当晚收到通县西集地震台廖官成报来的意见:七月二十七日前,北京附近二百公里范围内,要发生五级以上地震。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时许 ──距唐山地震四十四小时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一行十五人,由汪成民等人带队,前往北京市地震队会商。   面前的情况是:对于京津唐地区的发震可能,中期预报早已作出(以国务院〔1974〕69号文件的贯彻为标志),中短期异常也已出现(以北京市地震队“七大异常”为标志),但是临震预报──即有较为明确的地点、时间、震级的预报,尚难作出。   会商双方一致认为情况严重,震情紧迫感是客观的,也是空前的。但对京津地区如何报,感到不能轻率。尤其是北京。正如有人说的:“四川北部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停工、停产、疏散……京、津、唐地区再闹一下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   问题的关键已很清楚:要立刻向领导汇报,不惜像海城地震前那样,冒人心动荡、停工停产的危险,公开发动群众,大量捕捉临震前兆,抓住了前兆,才能作出明确的临震预报。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 ──距唐山地震十七小时   在汪成民等人再三要求下,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张魁三听取分析预报室汇报。参加者有副主任梅世蓉,专业工作者汪成民、张郢珍、刘德富等人。   介绍震情的汪成民事先写了汇报稿,他念道:“局领导:自七月份以来,京、津、唐、渤、张地区有些台站在原有的前兆异常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各有关单位的预报较多,调子较高。据统计,今年以来我们共收到对京、津、唐、渤的预报计四十八次,仅七月份就有十次,其中七次是七月中旬以来收到的。”   汪成民念了与贴在局长门前的“大字报”内容相同的一段文字,接着说:“如何处理京、津地区震情,是项十分重大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认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背景是存在的,北京队已提出自建队以来最突出的异常形势,但大家都同意何时发震要看临震异常。我们已发了表格,但收到还不多。昨天收到廊坊水氡自记突跳异常的报告,这种手段在过去几次大震中反映临震较好,情况值得重视。我们要紧急动员起来,密切注视情况的发展,采取什么措施,请领导赶快研究一下!”   军人出身的张魁三副局长:“说了半天,你们的意见呢?你们分析预报室有什么倾向性看法?……你们有没有掌握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与会者无言以对。   会议由技术人员出身的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最后拍板:“鉴于目前科学院会议较多,这样,一、你们拿出京、津地区的详细资料。二、下星期准备一周,要圈出几个危险区,然后派出队伍去抓地震。三、明天派一辆车到廊坊,落实水氡异常。”   参加会议的主要人员都表示同意。   会议于中午结束,此时距唐山地震发震时刻只有十五个小时了。   地震出版社出版的《1966─1976中国九大地震》一书中,第四页上在谈到唐山地震未能作出临震预报的原因时,这样写道: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七点八级地震,造成二十四万余人死亡,这是本世纪来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一九七六年初召开的年度地震会商会上,曾估计唐山─辽西地区有发生五至六级地震的可能,并建议加强该区的工作。五六月间河北省地震局曾派出唐山地震工作小组赴唐山调查,而且有几人就在唐山大震中遇难。但为什么未能像海城地震那样作出临震预报呢?这是因为,总的说,我们对地震规律的认识能力还很差,在工作上,我们认为可能还有以下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对基本形势估计的错误。一九七五年海城七点三级地震后,在海城周围几百公里的范围内,近年内还会有七级以上强震发生吗?虽少数人据地震活动和气象异常,认为有大震背景,但多数人抱有怀疑。所以,虽然看到唐山─辽西一带存在异常,也只作为有五至六级地震的背景区加以注意。   第二,四月六日在唐山市以西五百三十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发生六点三级地震,震后京、津地区原有一部分异常现象消失,同时,天津西南大城四月二十二日还发生四点四级地震,相当多的人认为这些异常和这两次地震有关。   第三,地震前几十天至几天,震中区及其周围没有获得大量的突发性异常的报告,也无前震,因此,未预计到地震会来得那么快、那么大。   第四,京、津、唐地区的地震预报的发布,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问题。■   (作者现任教于香港大学。本文节选自《唐山大地震》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标题为编辑所加)
You fool me,
we can't get fooled agai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