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本用

首页 » 休闲 » 水淹虫窝 » DC生活秀 » 瞬间------艺术------永恒!Z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43:00


苏珊.温丝特 [美]纽约 1997年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阿哲的歌 - 2003/9/17 14:46:00
jesus~~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48:00


斯坦利.福尔曼 [美] 1975年

  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49:00


洛高.莫洛比托 [美] 1967年
1968年 美国普利策大奖

  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2:00


越 战 [作者:黄功吾]

  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
  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作者黄功吾是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当年只有22岁。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3:00


[作者:道格拉斯·马丁] [美] 1957年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一个是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4:00


《东亚水塔》
[作者:大卫.伯内特] [美] 1984年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正在于此。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5:00


集 中 营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6:00


这幅照片是[曼·雷]一系列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幅代表作

  首先是大特写画面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造型美丽的两只大眼睛,感伤的怅惘的眼神,滚滚发亮的泪珠。其次是我们对人物情绪的联想:为什么如此忧伤,是生活陷于困境?是爱情受到了欺骗?是对人生感到绝望?精彩的特写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其实,曼·雷为了取得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样打破了传统的“如实记录”的方法。为了突出泪珠,他并没有真去拍摄泪珠,而是找来五粒晶莹欲滴的玻璃球,布好光拍摄下来,比真泪珠还要动人、漂亮。这是曼·雷的大胆探索,也是他的创作特色。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7:00


《人间》
[作者:李森林]

  然而爱情是什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有些内涵只可会意,难以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体验,难以用形象来描绘。作为平面构图艺术的摄影,如何用画面去展现爱情,如何用形象去赞颂爱情,是一个很值得摄影家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我国摄影家李森林拍摄的《人间》,用新颖简洁的艺术构图,含蓄自然的形象语言,把人世界甜蜜的爱、男女间浓浓的情,简洁而含蓄地展现了出来。《人间》的画面很简洁,一男一女的背影,用一黑一白的强烈对比布满了画面,一黑一白的两只胳膊,交叉在背上,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手间竖起一朵鲜红的花,映衬在白色背影上,显得十分耀眼夺目。画面上没有亲吻,但让人感到比亲吻更甜蜜;画面上不见紧紧的拥抱,但让人感到比拥抱更热烈;画面上没有温馨的抚慰,但让人感到比抚慰更柔情……摄影家用简洁去表现复杂,用对比来展示内涵,新颖的构思,平实的画面,自然的描绘,来与观赏者作心灵上的沟通,让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去感受、去遐想……

  这幅作品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色彩配置上的大胆和鲜明。作品的主色调是黑白两色,宛如一幅黑白照片,十分简单,略显呆板单调,然而一朵鲜红的花朵却打破了呆板,增强了活力,确实不愧为点睛之笔。流行歌曲中有“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多表示深沉的爱、永恒的情,而《人间》中的这朵红花却胜过那九十九朵玫瑰,是以少胜多,深刻地展示出了爱情不仅深沉、永恒,而且十分纯洁、健康。这幅作品在“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中获得了最佳形式奖,并在不少报刊上刊登。我觉得,《人间》获最佳形式奖确实当之无愧,但更应该获得最佳内涵奖,因为这幅作品的形式简洁不是目的,而实质和主题是用简洁自然来揭示爱情中那种难以言表的耐人寻味的丰富蕴含。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8:00


盲人音乐家》
[作者:柯特兹]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rainbow93471 - 2003/9/17 14:59:00


菲利普·哈尔斯曼 [美]

  一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成功,使哈尔斯曼坚信摄影创作的能动性。如实的再现是一种,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于是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表现人的哲思与意念的作品。关于人生的苦与甜、哀与乐、生与死等等,人们思考得很多,争论得很多,这是人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困惑。经过反复构思,作者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体模特,经过反复设计描述,终于用七个美女构成了一个逼真的骷髅,猛然看见,令人触目惊心、恐怖万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这是七位极为赏心悦目的女人体。丑陋与美艳,可怕与可爱,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去何从?每位读者都禁不住会像男主人公一样深深的思考。
rainbow93471 - 2003/9/17 15:00:00


玛图希卡 [美]纽约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自拍照中展示的是癌症的残酷、女性坦然面对疾病的意志力。当3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在做完乳房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自拍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

  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房的妇女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
rainbow93471 - 2003/9/17 15:02:00


《时装艺术家》
[密尔顿H·格林]

  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最吸引目光的一定是站在正中那位身着黑色西装的时装设计师。尽管站在时装艺术家周围的女郎浓妆艳抹、衣着时尚,但丝毫不会使观赏者把视线从时装艺术家的身上移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完全是摄影家在构图时匠心独运、精密安排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来细心分析,不难看出,这幅作品的主体就是画面正中的这位时装艺术家,其他的人物和影像都是陪体,都是在为突出主体服务的陪衬物。笨拙的摄影家拍出的群体人像合影,往往是“一视同人“,分不清主次,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时装艺术家》的作者却与众不同,他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十分显明地突出了主体。我仔细欣赏,感到作品在构图上为突出主体人物最少在八方面作了精心安排:一是在站位上,主体占画面正中,陪体站在主体四周;二是在体态上,主体为正位,陪体为侧面;三是在面向上,主体面向观众,陪体面向主体;四是在眼神上,主体两眼有神直视观众,陪体两目微闭注目主体;五是在表情上,主体微笑可亲,陪体面无表情;六是在站姿上,主体挺直悠闲,陪体身弯曲线;七是在衣着上,主体庄重大方,陪体华丽轻佻;八是在色彩上,主体浓重,陪体浅淡。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背景选择上,选择了一幅人物画像,色彩、神态均与被摄人物有着极为密切的映衬作用,也对突出主体起了烘托作用。

  我们欣赏这幅摄影名作,除了着重要学习突出主体的构图艺术外,还要在用光和色彩配置方面深加研究,认真学习。《时装艺术家》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摄影家密尔顿H·格林。
爱叮咚 - 2003/9/17 15:37:00
里面有的照片好可怕~~
;););)
yalonghao - 2003/9/17 18:02:00
Originally posted by 爱叮咚 at 2003-9-17 15:36:
里面有的照片好可怕~~
;););)







没办法,谁让它们是艺术呢!:P
1
查看完整版本: 瞬间------艺术------永恒!Z